联合国糖尿病日 | 糖尿病患者如何做好饮食管理
None
日期:2023-11-16作者: 来源:工作室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论病情轻重,不论是注射胰岛素,还是用口服药,要想控制糖尿病,首先要科学饮食。但是糖尿病患者到底该“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呢?日前,暨南大学氢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孔小锋医生从指南的角度出发带大家一起了解糖尿病患者如何管理好饮食。

糖尿病是什么?为什么要控制饮食?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其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
控制饮食既可以提供符合生理需要的均衡营养膳食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也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使血糖血压、血脂尽可能达到理想水平,同时预治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帮助您达到并维持合理体重。

如何做好饮食管理?
(一)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
膳食管理和治疗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核心,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主要包括食物多样、主食定量、蔬果奶豆丰富以及少油少盐少糖。
食物多样是实现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基础。五大类食物主要由谷薯类(谷类、薯类与杂豆)、蔬菜和水果、动物性食物(畜、禽、鱼、蛋、奶)、大豆类和坚果、烹调油和盐组成。而合理膳食以控制血糖为目标,调整优化食物种类和重量。
其中,主食要定量,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以全谷物、各种豆类、蔬菜等为好,水果要限量,餐餐都应有蔬菜,每天应达500g,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要有奶类和大豆,常吃鱼、禽,适量蛋和畜肉,同时还要减少肥肉摄入,少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以及控制盐、糖和油的使用量。
(二)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
体重是反映一段时间内膳食状况和人体健康状况评价的客观指标,也是影响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 成年人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应在18.5≤BMI< 24.0kg/m2之间;
— 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65岁以上老年人可适当增加体重。若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减重3%~5%,建议超重、肥胖患者按照每个月减少1~2kg的速度,3~6个月减少体重5%~10%。合并消瘦或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在营养指导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增加膳食能量、蛋白质的供给,结合抗阻运动,增加体重,达到和维持理想体重。
膳食能量是体重管理也是血糖控制的核心。推荐糖尿病患者膳食能量的宏量营养素占总能量比分别为: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45%~60%、脂肪20%~35%。糖尿病患者能量需求水平因人因血糖调节而异,应咨询营养指导人员来帮助确定全天的能量摄入量和运动量,制定个性化的膳食管理、血糖和体重控制方案。
总能量计算三步法
第一步:计算理想体重,并判断体重是否超重或肥胖
(1)公式:理想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
(2)公式:(实际体重-理想体重)/理想体重×100%正常体重=理想体重±10%;超重:超过10%,肥胖:超过20%
第二步:根据体重和活动强度查出每公斤理想体重需要的热量


第三步:计算总热量
根据体型和劳动强度算出日每公斤理想体重所需热量: 即每日所需要的总热量=理想体重×每公斤体重需要的热量。
举个例子:
老李,男,50岁身高170cm,体重69kg,是一名办公室职员,患糖尿病2年,无并发症,请问他一天所需的总热量是多少?
计算如下:
老李的理想体重=170-105=65公斤
老李体型正常,属轻体力活动,选择每公斤体重25~30千卡
每天总热量=65×(25~30)=1625~1950千卡
(三)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血糖生成指数(GI)是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的相对指标,选择低GI食物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低GI的食物在胃肠内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的峰值低、下降速度也慢,简单说就是引起的餐后血糖波动比较小,有助于血糖控制。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糖尿病患者应该学习选择主食类食物和计量。但主食定量,不宜过多,多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GI食物,应占主食的1/3以上。
建议糖尿病患者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比例为45%~60%,略低于一般健康人;胃肠功能弱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选择上,要注意烹饪方法和用量,降低消化道负担;对零食中的谷类食物、水果、坚果等,也应该查看营养成分表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并计入全天摄入量。
不同烹调方法对血糖的影响也不同
— 淀粉含量高的谷薯类,避免过度烹调;
— 避免沾粉或勾芡的烹调方式;
— 避免使用在制作过程中易加淀粉的碎肉半成品,如香肠、丸子等;
— 为减少脂肪的摄入,在食用禽类时去皮;
— 烹调油的品种应多样,保障脂肪酸之间的平衡;
— 全天限量烹调油25g,盐5g。
(四)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
运动不仅对控制血糖大有益处,对整个身体健康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糖尿病患者可在餐后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次30~45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要占50%以上,如快走、骑车、乒乓球、羽毛球、慢跑、游泳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最好一周2次抗阻运动如哑铃、俯卧撑、器械类运动等,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避免低血糖。
(五)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
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应该清淡饮食,要控制油、盐、糖,不饮酒,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在理想水平。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g以内,少吃动物脂肪,适当控制富含胆固醇的食物,预防血脂异常;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g。同时,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使用,足量饮用白开水,也可适量饮用淡茶或咖啡,不喝含糖饮料。
(六)食养有道,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
中医食养是以中医理论为基本指导,以性味较为平和的食物以及食药物质,通过“扶正”与“纠偏”,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坚持辨证施膳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七)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
进餐规律,定时定量,是维持血糖平稳的基础。规律进餐指一日三餐及加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进餐,可避免过度饥饿引起的饱食中枢反应迟钝而导致的进食过量。是否需要加餐、什么时间加餐,以及选择何种零食,应根据患者具体血糖波动的特点来决定。不论在家或在外就餐,不暴饮暴食,不随意进食零食、饮料,应该进行科学化定量的营养配餐,合理计划餐次和能量分配。
(八)自我管理,定期营养咨询,提高血糖控制能力
糖尿病患者要重视和学习糖尿病知识、自我管理技能,包括膳食调理、规律运动、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胰岛素注射技术,以及低血糖预防和处理等。同时了解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和GI值,学习食物交换份的使用,建立与临床经验丰富的营养师等营养指导人员、医师团队的咨询和随访服务关系,主动进行定期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