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人为什么害怕生病?揭秘这背后的深层原因→

None

日期:2025-06-04作者:None来源:工作室

  每个人都会生病,但很多人会害怕生病,尤其是年龄越大越怕生病。是因为害怕死亡?害怕拖累?……日前,广东省徐克成关爱健康工作室心理调节工作坊首席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认知行为治疗师周伟翔博士在直播间用临床案例为大家解析这背后另有深层的原因。

  

83b0faf0b2d43817e009dad87b9442c.jpg
图片


  案例一:恐惧死亡

  60岁的陈先生发现血压偏高,子女多次劝其去检查,他却说:“医院都是骗钱的,我这头晕就是没睡好。”直到突发脑梗住院,他才承认自己“早知道有问题,但不敢查”。

  心理分析:衰老带来的身体衰退时刻提醒着死亡的临近,而疾病诊断(如高血压、糖尿病)会将这种抽象恐惧具象化。老人通过拒绝体检、否认症状,试图将“死亡威胁”推离意识层面。

  事实上,很多老年人都有一种“不检查,我就没病”心理,从而拒绝检查,营造“很健康,疾病与死亡都离我很远”的假象。试想,若在早期发现症状的时候,及时就医用药,或许可以预防后面脑梗的发生,不让小病变成大病。


  案例二:控制感的丧失

  55岁糖尿病患者李先生偷偷停了胰岛素,承认自己“不想被药拴住”。

  心理分析:当身体逐渐失控,老人会通过不遵医嘱(如擅自停药)来重获掌控感,本质是对疾病剥夺生活自主权的反抗。

  有些慢性病患者吃一段时间药,觉得自己好了,不用再吃药,便自行停药,试图通过停药、buchiyao-这个行为告知他人自己是健康的。然而目前有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甚至是癌症是需要长期、按期用药,若自己有什么不适或想法,也应该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而不是随意停药。


  案例三:疾病污名化

  退休教师王女士确诊帕金森后,拒绝社交,称“不想让人看我手抖的样子”,甚至藏起医生开的药物。

  心理分析:在传统观念中,疾病常与“弱者”绑定。老人恐惧失去“健康长辈”的社会角色,宁愿隐藏病情也要维持家庭权威形象。

  疾病污名化会让病人受到的系统性的不公正,还会让病人主观上不能认同自己,觉得身为一个病人是一件屈辱的事。这种“病耻感”是求医、治疗过程中很大的阻碍,比如觉得生病是因为自己做错事,觉得耻辱而不愿就诊,或是就诊后没办法好好遵循医嘱。因此,要破除对疾病的污名,就要回到科学的视角来看待疾病,把附着在疾病上的隐喻和污名剥离开来。


  案例四:经济价值焦虑

  70岁王女士骨折后隐瞒伤情,认为自己治好了也是废人,还不如把钱留给孙子读书。

  心理分析:有些老人觉得花钱给医院,不如省下来花在他们认为有意义的地方去。这折射出部分老人将自身价值等同于劳动能力,认为患病即丧失生存意义。


  案例五:过往经验的锚定效应

  80岁的赵先生坚持“是药三分毒”,自行将降压药剂量减半,结果引发肾衰竭。他辩解:“我年轻时发烧喝碗姜汤就好,现在的医生就会吓唬人!”

  心理分析:经历饥荒、缺医少药年代的老人往往将“忍痛扛病”视为生存智慧。这种经验在当代医疗语境下反而成为认知枷锁。

  锚定效应,也称为沉锚效应,是一种认知偏见。它表明人们在做出判断时倾向于依赖最先接触到的信息(即“锚”)。过去的经验也会影响人们对调整幅度的判断。生病时,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症状表现,不同年代也有不同的处理、治疗方案。因此,需要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检查,不要擅作主张。


  案例六:独立宣言式

  独居的周先生反复向子女强调“自己好得很”,实则偷偷把体检报告藏在床垫下,直到晕倒送医,才发现早已贫血严重。

  心理分析:拒绝治疗可能成为老人对抗“被孩童化”的手段。当子女用命令式语气要求就医时,老人会用“身体自主权”来维护尊严。因此,子女们可以换个方式关心老人,少约束,多引导。


  案例七:愧疚转移术

  癌症患者邓先生说:“要是查出癌症,反倒拖累孩子了。”

  心理分析:有些老人潜意识将患病视给孩子添麻烦,通过拖延治疗减轻愧疚感。

  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去干预以上情况的发生,如——

  - 利用认知行为疗法重构疾病认识,通过引导老人讲述分析疾病,将对抗关系转化为共存关系,降低心理威胁。

  - 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代际协作的场景,让孙辈参与老人的健康管理,既能提升老人依从性,又满足其被需要的心理需求。

  - 最后,建立过渡性仪式感,在社区开展如“健康达人”授予勋章,通过按时服药、定期体检的行为获得社会认同,替代“病人”的污名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