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癌中之王——胰腺癌
None
日期:2022-11-04作者: 来源:工作室
胰腺癌是一组主要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及胰腺腺泡细胞的恶性肿瘤,素有“癌中之王”的称号。
2021年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胰腺癌发病率居我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7位,女性第11位,占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第6位。其发病率在国内外呈上升趋势,5年生存率小于9%。
日前,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手术室路洋主管护师走进直播间,带大家全面地了解这种“癌中之王”。

胰腺癌为何如此可怕?
发现晚
胰腺深藏在腹腔中心,地处“深宫”,早期诊断率仅5%;

进展快
超过90%癌变的胰腺细胞都有KRAS基因突变;

易转移
胰腺淋巴、血管丰富,是癌细胞转移到远处脏器的快速路。另外毗邻胃、肠、胆管等器官,肿瘤容易直接散播;

难治疗
胰腺癌对放化疗不敏感,靶向治疗效果远不够理想。PD-1免疫治疗,在胰腺癌依然举步维艰。

胰腺癌发生的因素有哪些?
胰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胰腺癌发病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
01 吸烟
吸烟为胰腺癌的头号危险因素,吸烟者发生胰腺癌的相对危险度是非吸烟者的1.5倍,而且随着吸烟数量增多而增大。
02 饮食结构
高蛋白(如肉类)、高热量(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都是与胰腺癌发病有关的因素。动物实验证明高脂肪饮食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酗酒也与胰腺癌有关。
03 环境因素
与胰腺癌有关的职业是与化学物质和金属接触的工作,如工作中经常需要接触β-萘胺和联苯胺的人群胰腺癌发病率较高。
04 遗传易感性
胰腺癌具有遗传易感性,约10%的胰腺癌患者具有遗传背景。遗传性胰腺炎、波伊茨-耶格综合征、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及其他遗传性肿瘤疾病患者的胰腺癌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05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患胰腺癌的危险性比其他人高。临床医师发现胰腺癌患者确诊前数月往往有糖尿病发作,这提示以往无糖尿病史的中年人若突然出现糖尿病发作要考虑早期胰腺癌的可能性,需及时予以明确诊断。
06 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尤其是慢性钙化性胰腺炎,是胰腺癌的癌前病变之一。需要注意的是,胰腺炎发作也可能是胰腺癌的首发症状。
早期胰腺癌有哪些症状?
01 腹部不适或腹痛
腹部不适或腹痛是常见的首发症状。多数胰腺癌患者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隐痛、钝痛和胀痛等。由于胰腺的特殊解剖部位及毗邻关系,胰腺癌在临床实践中容易被误诊为“胃病”“腰椎病变”“肾病”等。
若还存在胰液出口的梗阻,患者进食后可出现疼痛或不适加重。胰腺癌发展到中晚期,肿瘤侵及腹腔神经丛可导致持续性剧烈腹痛。
02 消瘦和乏力
80%~90%的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乏力、体重减轻,与缺乏食欲、焦虑和肿瘤消耗等有关。
03 消化道症状
当肿瘤阻塞胆总管下端和胰腺导管时,胆汁和胰液不能进入十二指肠,患者常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胰腺外分泌功能损害可能导致腹泻;
晚期胰腺癌侵及十二指肠可导致消化道梗阻或出血。
04 黄疸
黄疸与胆道出口梗阻有关,是胰头癌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可伴有皮肤瘙痒、深茶色尿和陶土样便。
05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持续或间歇性低热,一般无胆道感染。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血糖异常。
哪些检查有助于诊断胰腺癌?

胰腺癌如何治疗?
目前胰腺癌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姑息治疗、对症治疗等。姑息治疗可包括冷冻消融、纳米刀消融、碘粒子植入、生物治疗、放化疗等。其中,纳米刀消融又称为不可逆电穿孔,通过脉冲使细胞发生穿孔而凋亡,不受热效应的影响,能有效消融肿瘤组织,并对含胶原蛋白较多的组织如血管、胰管、胆管起到保护的作用,这对胰腺癌患者无疑又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早在2015年,广州复大肿瘤医院便优先引进纳米刀消融技术,并率先完成胰腺癌纳米刀消融手术。目前,医院共发表纳米刀相关研究论文数十篇,并出版国内纳米刀消融著作《肿瘤消融新技术——不可逆性电穿孔》,为胰腺癌治疗提供大量的可参考临床数据。
如何预防胰腺癌?
1、控制体重,均衡饮食。少吃高油高糖食品和加工肉类,煎、烤、炸、咸、辣、烫,尤其是油炸食品,食物中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在高温油炸时会分解出可诱发胰腺癌的杂环芳香族胺类物质;
2、运动不仅可以减少肥胖,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在微观层面对细胞癌变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3、更重要的是戒烟,此外还要少饮酒或不饮酒,保持良好心情;
4、40岁以上人群, 每年应进行常规胰腺体检。包括肿瘤标志物筛查,胰腺B超/CT检查,提高胰腺癌的筛查率,诊断率,这样达到早期治疗的效果。
最后,路洋主管护师提醒:若出现以下情况,要尽早到专科医院检查:
——不明原因的进行性黄疸;
——无法解释的厌食及消瘦,体重下降10%;
——不能解释的上腹部或腰背部疼痛;
——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而餐钡检查消化道正常;
——近期突发糖尿病而又没有使之发病的因素;
——突然无法解释的脂肪泻;
——自发性胰腺炎的发作(如果病人是嗜烟者应加倍注意);
——不明原因的下肢血栓性静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