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个体化“治愈”之路
None
日期:2024-06-24作者: 来源:工作室
癌症似乎在大家的生活中变得不再少见,而患癌的人群也越来越年轻化。人们常说癌症是“不治之症”,大家都认为得了癌症就几乎没治了,就算治好也要担心转移复发的问题。但癌症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完全无法治愈吗?针对治愈这一问题,时代楷模、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总院长徐克成教授在直播与大家分享关于个体化“治愈”的观点。

对于癌症治疗,一般很少用“治愈”来形容。医学上对于癌症的治愈可分为2种情况,其一是:患者得了某个癌症,治疗后没有再复发,他以后不是死于这个癌症。其二是:经过治疗,肿瘤病灶还在,患者体内仍有癌细胞,但是癌症不再进展,处于停滞状态,直到患者因为其它原因死亡。
而针对癌症的治愈有个“5年生存率”概念,意思是只要5年内癌症没有复发转移,就可以判断为癌症治愈,因为从医学统计学上来看,超过这个时间,癌症复发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
但同一种癌种,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同种治疗,也会有因人而异的治疗效果。也许某一种治疗方式能达到短期的效果,如肿瘤缩小,甚至是消失,但稍有不注意,便有复发或转移的可能。在徐教授看来,癌症治疗的目标,一直都不是短期,而是长期生存。为此,他结合临床实际以及众多案例,提出癌症治疗需要走个体化“治愈”之路。
何为个体化“治愈”之路?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治愈”是加上引号的。它是通过规范化治疗(如基本疗法或特色技术)+人文关怀等综合治疗方式,以患者为中心,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存期,达到与癌共存,甚至是完全治愈的目的。这个理念,与与癌共存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一种延伸。
二十年前,面对肿瘤无法手术时,徐教授与团队先后引进“冷冻”“纳米刀”等微创技术,让癌症患者的治疗有了新选择。但不可否认,这些技术并不是全能的,它们也许可以起到关键或局部的作用,却依旧采取“有谋略”的综合治疗。
临床观察发现,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采取全方面综合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生存期得到延长,部分患者可能活到5年、10年……为此,团队总结了100例晚期、治疗困难、长期治疗无效的患者,但经过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病例,这些患者大多存活了5年、10年、15年、20年等等,大量案例让徐教授觉得个体化“治愈”是有可能的。
此外,徐教授表示,就目前情况想实现大批量的“治愈”有点不现实,因此要注重个体化。在直播中,徐教授分享一个病例:来自海南的陈老师于2020年体检发现盆腔肿物,术后确诊为卵巢小细胞癌。她接受多次手术、化疗等治疗,但病情未得到控制,反而出现多发转移。外院医生曾告诉她情况非常棘手,要有心理准备,甚至询问她是否能把身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时,这让她很崩溃。
不愿意放弃的她,四处寻医就诊,直到2021年来到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就诊,她的病情才出现了转机。在这里,医生结合她的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疗:无法手术且全身化疗副反应大,那么便采取碘粒子植入,以达到减轻肿瘤负荷,减少毒副反应;针对其PD-L1检测表达60%,采用免疫药物治疗联合抗血管靶向治疗,以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提高自身免疫的效果,延长其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目前,陈老师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她希望自己未来也能够成为复大及工作室的一名志愿者,用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
陈老师这种情况,是粒子+免疫,即局部治疗+全身免疫的综合治疗,徐教授认为这是一种个体化“治愈”,虽然后续仍需要继续观察。在这个治疗中,不单单包含医生技术问题,也需要医生对诊疗的思路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当然,关键还在于如何“策划”,让这几方面相互配合,实现最优。
虽然医学已经很发达,但还是有很多癌患面临死亡的问题,目前一般认为有以下三原因:
— 癌症本身引起的;
— 患者自身情绪引起的,如过分担忧、焦虑、恐惧等,“吓”死的;
— 治疗所致。
徐教授表示,当发现癌症以后,一定要及时进行规范治疗,这是癌症是否可以得到治愈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在不抗拒治疗的同时也不要过度治疗。比如有的医生的理念,只要是有肿瘤,就一定要赶尽杀绝;有的医生并未及时更改治疗方案;明明不必要的手术或用药,有的患者或家属为求“安心”,强求治疗……
事实上,癌症治疗尤其是晚期癌患的治疗,需要细水长流,我们的目的是让病人尽可能活得更长,急着把肿瘤缩小,却没有延长生存时间,而且没有兼顾生活质量,这其实也是一种过度治疗。

癌症并非“外敌入侵”。人体的细胞无时无刻都在复制,难免发生复制错误,产生异常细胞甚至癌细胞,生命越长,发生的“错误”可能越多,日积月累,如果加上免疫监护功能失调,就可能患上癌症。
如果将癌症当成“种子”,那么它的生根发芽便需要“营养土壤”。只要杜绝提供营养的养分如熬夜、抽烟、喝酒、肥胖等,就能减少癌症的发生几率。对于从正常细胞“叛变”而来的癌细胞,虽要镇压,但严苛的“杀癌法”最终不能解决问题,最好的结局仍是“共处”,即“与癌共存”。